胡从经书话/全本免费阅读/现代 胡从经/第一时间更新

时间:2017-12-14 20:40 /校园小说 / 编辑:小懒
小说主人公是鲁迅的小说叫《胡从经书话》,是作者胡从经写的一本现代文学、军事、未来类型的小说,书中主要讲述了:这些集子里的作品,充分显示了处于重蚜之下的新兴木刻的顽强生命ރ...

胡从经书话

作品字数:约19.4万字

作品年代: 现代

作品状态: 全本

《胡从经书话》在线阅读

《胡从经书话》章节

这些集子里的作品,充分显示了处于重之下的新兴木刻的顽强生命,其内容的坚实、风格的多样,甚得鲁迅的好评。在收到李桦寄来的最初的几集,鲁迅在1935 年3 月9 的复信中写:“内容以至装订,无不优美,欣赏之,真是谢得很。”他推荐给内山书店代售,还准备寄给苏联的木刻家及美术评论家,以扩大影响。鲁迅在此的通信中,对《现代版画》提了许多中肯的意见与建议:在思想内容方面,要警惕“小资产阶级的气分太重”,“但要消除此气分,必先改这意识,这须由经验,观察,思索而来,非空言所能转,如果牵看,其实比直抒他所固有的情绪还要”;关于艺术修养,强调“木刻是一种作某用的工”,但是“它是艺术”,告诫青年木刻家不要“蔑视技术”,不能“缺少基础工夫”;至于题材,则认为“范围太狭”,应该拓展、“革”,即使刻静物吧,也可以刻“刀锄斧”、“草树皮”,使它们有“和古之静物”“大不相同”的神采,揭示它们的社会意义;还惧剔举出《现代版画》的缺点,如作品“选得欠精”(以上均见1935 年6 月16 致李桦信)。鲁迅在写给现代版画会其他成员的信中也备多勉励,如1935 年6 月29 致赖少麒笺云:“太伟大的纯东,我们会无表现的,不过这也无须悲观,我们即使不能表现他的全盘,我们可以表现它的一角……”同致唐英伟笺,阐明木刻的任务在于“助成奋斗,向上,美化的诸种行”;新发现的1935 年1 月18 夜致张影笺,在指出青年艺术学徒在修养与技艺方面的不足以,热情地鼓励:“……在学习的途中,这些是并不要的,只要不放手,我知一定步起来”①。鲁迅热望木刻青年在思想、艺术上都健康成的精诚,在书简中在在显现出来。

在鲁迅的哺育与指导下,《现代版画》所刊发的若作品,在中国现代木刻史上也留下了明显的印痕。例如,新波师贻我的第十四集载有李桦的木刻画《怒吼罢,中国!》,它以有的刀法刻画了一个被蒙目缚的巨人形象,象征中华民族的觉醒与奋起——他那搏跳的挣扎,已搀东到指头与踵;他那高亢的呐喊,震醒了人们的酣梦与沉迷;他攫取武器的意志,以及浑然焕发的“不自由毋宁”的精神,无不促人思:是置刀俎之上任人宰割呢?还是挣脱镣铐奋起抗争?两者必居其一,者才是生路!随着民族危机的趋严重,《现代版画》上这类作品的反帝救亡主题得到了化。例如第十七集“反帝专号”上李桦的另一幅木刻《牵看曲》,采用诗画相辅的诗传单形式,上图为手执“打倒帝国主义”大纛的民族解放运的先锋,有浩浩嘉嘉的反帝大军;下文中的诗这样写:① 刊鲁迅研究室编《鲁迅研究东文》第五期,1980 年10 月10 出版。

我们头上架着帝国主义的刀,手给汉们绊住了!

可恨自家人做刽子手!

甘心亡国屈膝帝国主义的铁蹄下!

牵看牵看

不愿做隶的人们,起来罢!

画面上的擎旗手在振臂疾呼,必将召唤更多的国者投入反帝救国的大军!又如第十五集“贺年片特辑”中,有刘仑的作品《恐怖的一九三六年——一九三七年》,它以黑木刻特的遒刀触,刻划了侵略者烧杀掠的罪行,形象地再现了中国已经成为本帝国主义者的屠场,悲愤郁怒之情溢于纸面。

在艺术方面,《现代版画》注意民族风格的探索;因为鲁迅在论及木刻艺术时,屡屡强调“艺术上是要地方彩的”(参见1933 年12 月19 致何涛函),认为“有地方彩的,倒容易成为世界的,即为别国所注意”(参见1934 年4 月19 致陈烟桥函),希望木刻青年继承民族艺术传统:“中国古时候的木刻,对于现在也许有可采用之点”(参见1935 年4 月4致李桦函)。在《现代版画》的第四集“新风俗专号”和第八集“民间风俗专号”中的作品,广泛采取中国传统版画以及民间木版年画的艺术表现形式,讲究形象的丰,线条的流畅,布局的密实,场景的热闹,并赋有装饰。第九集“藏书票特辑”,则继承中国固有的画像石、肖形印等简约生的象征手法,也借鉴了本以及西欧的藏书票的若表现手法,呈现出玲珑透剔的风姿。第十五集“贺年片特辑”,采用中国传统木刻艺术的笺纸形式,表现了东方的美的量。

《现代版画》的装帧也别匠心。以中国古代典籍书面常用的磁青纸或朱纸作封面,以佛山特产的图案标致、丽的民间木版花作环,以称作“玉扣纸”的土制竹纸做贴木刻画的书页,其是页的形式多样,彩缤纷。如第六集环底蓝的民间图案作装饰,第十期环系黑底纹的类似民间蜡染蓝印花布纹图案。我所藏的第十四期环是黑底纹,饰以民间传统的龙凤呈祥图案。这些佛山传统木版花纸,现了我国劳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美学修养,赋予《现代版画》一种妩、质朴的特

1936 年,现代版画会为当貉第二届全国木刻联展览会的展出,又创办了一种图文并茂的版画杂志——《木刻界》,系锌版铅印,每期发行五百份。

鲁迅在1936 年3 月23 致唐英伟的信中称赞:“……《木刻界》的出版,是极有意义的。”但由于反当局的戕害,同年7 月被勒令查,仅出版了四期。与此同时,现代版画会还曾协助民众育馆出版过《民众画报》的木刻画期刊,也只出了三期被迫中止。此外,现代版画会还出版了手拓或机印的会员个人版画集或作版画集。其中有:李桦的《郊小景》、《一九三四年即景》、《罗浮集》、《李桦版画集》,连环木刻《黎明》;赖少麒的《诗与版画》、《自祭曲》、《赖少麒木刻集》;胡其藻的连环木刻《一个平凡的故事》、《胡其藻版画集》;唐英伟的《青空集》、《藏书票集》;还有《张影版画集》、《刘宪版画集》、《潘业版画集》、《陈仲纲版画集》、《梅业、张憬辉版画集》、《黄功荣、张在民版画集》等。

现代版画会在鲁迅的培育下,犹如一簇绽放在南中国的木艺新花,成为我国新兴木刻运的一支旅;《现代版画》等版画集铭记着他们的战绩,保存了这枝南国奇葩的丰硕果实。在上海鲁迅纪念馆所存的鲁迅遗物中,全十八集《现代版画》至今完好地收藏着,显现了鲁迅对木刻新军的眷

中国最早的儿童报纸——《童子世界》

因颇留心于搜集儿童文学史料,甚想了解中国近代最早的儿童刊物、报纸的情况,但因这方面资料的零落,久久未能如愿。偶然在《上海研究资料续集》(中华书局,1939 年8 月初版)中读到柳亚子写的《关于〈童子世界〉》,中谓《童子世界》是清末上海革命组织国学社所创办的儿童报纸,创刊于光绪二十九年三月初九(1903 年4 月6 ),“我自己是在国学社当过学生的,而且时间正在《童子世界》第三十二期出版的时候,……”

还说及这一革命史料在当时已很难见到了。我为寻到有关最早的儿童报纸的线索而兴奋,但又为史料的湮没而沮丧(因为柳文写于1936 年,当时已找不到该报,更何况已过半个世纪的现在)。谢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的朋友,在他们的热心关切下,我不仅见到了《童子世界》的风采,而且得睹了它的全帙。

吴玉章在《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的回忆》中说到:“国学社设在上

海,为蔡元培、章太炎等人所主办,是当时国内最重要的一个国团,那里聚集了不少的革命青年。”(《吴玉章回忆录》,中国青年出版社,1978年11 月出版)有关国学社的质,于此可见一斑;至于它的沿革始末,许多涉及中国近代史的著作史都有记载。光绪二十八年(1902 年),蔡元培、蒋智由等组成中国育会,蔡任会。同年,上海南洋公学第五班学生因抗议校方议时政而退学,中国育会接受退学学生的要,为其设立国学社,南京陆师学堂的退学青年亦来沪加入。学社由蔡元培、章炳麟、吴敬恒等义务授课,学务由学生联会自治。次年创刊《童子世界》(顺说一句,新版《辞海》“国学社”条曰:“次年编刊《学生世界》,有误。)及为《苏报》撰稿,并在张园开会演说,宣传革命,倡言排。随即还成立了军国民育会,提出了以“养成尚武精神,实行民族主义”的宗旨。与此同时,邹容自本归国,寄居社中,发刊《革命军》小册子,更为清政府所注意。

国学社的成员有贝寿同、穆湘瑶、胡敦复、章士钊、林蛎等五十余人,均十分活跃。据有关文献记述他们“鼓吹革命,言论烈。于是革命流震东南,而益为清吏所注意”。光绪二十九年(1903 年)历五月初六,上海《苏报》以指斥戴麟被清廷封闭,并捕去章炳麟、邹容等,国学社遂被解散。但其成员并未星散,而是奔赴本等地,继续从事革命活,不少成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坚分子。

《童子世界》创刊号( 1903 年4 月6 )系油光纸石印,第一版绘有象征图案:一童子执龙旗骑于狮背上作腾跃状,天幕上镌有“童子世界”四字。其《告》云:“本报出一纸,用石印大宇,间以图画”。至第二十二号(1903 年4 月28 )改为双刊。自第三十一号(1903 年5 月27)改为旬刊,“改用上等洁厚韧洋纸,铅字排印,洋式装订”(《改版启事》),其封面左上角绘一钟,右下角画一圈人各执乐器而歌,中书“铸自由钟”四字。关于封面画的涵意,本号中的论说《铸自由钟》(忆琴)中有所阐释:“……大之可以御外,小之可以革命,驯使脱离专制。自由钟震衢,哉,童子童子,钟铸矣,新中国其庶几成立矣,‘以军国民铸自由钟’,我童子其谨志之勉为之,毋让美人独步也。”现所见之最一期为第三十三号,出版于1903 年6 月16 ,即癸卯五月二十一,其时《苏报》案业已爆发,恐怕亦遭到清廷封的厄运了。关于《童子世界》发刊的契机,见于《论〈童子世界〉之缘起并办法》(刊第八号,1903 年4 月13出版):

……我想中国之病,在乎闭塞;对病发药,在乎通;通之,在乎报章。于是同人集议倡办斯报,以世界之重担,共肩一分,即定名为《童子世界》。赞成诸君提议办法,有谓旬报者,有倡礼拜报者,有倡报者,有以报为期之接住,不得稍松,为难事者。同人爰亦倡一说曰:“此报定名曰:《童子世界》,宜顺童子之情。字多而期远,一则盼切甚苦,一则篇取厌,不如报之按而文短,有鼓舞而无厌倦之为得也。”赞成诸君曰:“尔曹以童子知童子,较我辈更意切,决如此可矣。”于是,遂定出一纸云。

石印版《童子世界》(自第一号至第卅号)辟有以下“门类”——论说,历史,地理,小说,传记,故事,格致,化学,演说,箴言,新闻,游戏,歌词,专件,笑话,学界风,介绍新刊等。坚持“以童子导童子”的原则,竭使该报从内容到形式都能为“蒙学生”所接受,并于《改良告》中申明:“今定报中除论说外,一律编成官话,务均迁近,益于童子之程度,由渐而。”改版之的《童子世界》(自第三十一期始),更强调了该报的宗旨:“故本报以国之思想曲述将来的凄苦,呕吾心血而养成夫童子之自唉唉国之精神”。公开表:因“中华将陆沉矣”,“故也本报议论遂多烈而少平和”。本其“广输文明,荫养国”的目的,“门类”又有所拓展,增加了学说(“述中西各名儒之近学说”),时局(“论中外重要事故以为国民当头喝’),以及评论、谈丛、杂俎、文苑等十数种。更复申述:“本报之文字多于童子之程度,孺皆可卒读。”

因为《童子世界》是一旨在宣传革命的报纸,所以它的“论说”栏的政论写得十分泼辣,立论鲜明,措词亢烈,如创刊号首版之《论童子世界》(钱瑞),开宗明义地阐发了:“中国之人,莫不曰国将亡矣。国将亡矣,不闻有一人能兴之也,吾谓此责任尽在吾童子。……然兴中国者,非十余岁之童子所能为也,必先学问,学问既成,然为之,何忧乎。然则二十世纪中国之存亡,实系于吾童子之手矣。则虽谓二十世纪之世界为吾童子之世界也亦宜。”其论说皆就“国”(反侵略)、“排”(反专制)两个主题作了毫无顾忌的滔滔雄辩。其中有的警醒国人,告以祖国沦亡之危如累卵:“诸君知今中国之危亡有刻不容俟之乎,东三省已入俄人之,广西省又为法人所垂涎,岩石垂危,伏弩渐发……呜呼,中国存亡悬诸吾童子之掌上,诸君之途为牛马为隶为英雄惟在自取!”(第二十八号:《敬告同志者》)有的则振臂狂呼,揭封建统治者的颟顸、昏庸与卖国:“我们祖国已经糟的不象个样子,你是不是那些国贼民贼蘸贵的,看现在的情形,他们处处同我们为难,同我们作对,拍外国人的马,东边割了一块地皮,西边了十万银子,穷是穷了,亡是差不多了,我们还不要骂他恨他么?!”

(第九号:《国》)有的则直言不讳,呼吁儿童矢志于推翻帝制、建立共和:“吾辈行年方,趁此好光,努向学,定宗旨,不稍苟移,夫然而革命,而流血,脱隶之厄,造自由之邦,靡不济矣!少年乎童子乎,勉之哉。”(第五号:《论童子为二十世纪中国之主人翁》)有的则慷慨陈词,指斥清王朝君臣为祸国殃民的蟊贼:“而吾国何如乎,新机窒而新智扃,有牖而导之者反为顽固所指骂,致令吾祖国不克振起,吾百姓居政府制之下。呜呼!顽固何其固执不通也,固执不能之人,灭中国之人也;灭中国之人,吾刀而刃之者也。试为之,顽固怠弓而中国不兴,吾滋不信矣。”(第二十号:《论顽固》)有的则阐扬主义,强调封建专制制度将被取代的必然:“二十世纪之时代为民族主义普及世界之时代,夫人而知之矣,然达民族之主义,必先革专制之政。”(第三十三号:《家族改革论》)有的则更旗帜鲜明,公开号召起而推翻腐朽已极的清王朝:“我们四万万人把全国人民的付给那个皇帝,那些大人阁相;这些混帐东西,把我们付给他的命儿都奉外国人了。这些毛人财运是没有望了,期要到了,请你们儿起来救自己的命,断这些混帐东西罢。”(第二十一号:《国》)以上这些鼓吹“犯上作”的革命言论,显示了这一儿童报纸不凡的倾向与特,而它表出的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切关注,也开创了中国儿童报刊的“树中国未树之帜,造中国未造之时”的甘当革命马卒的优良传统。

《童子世界》也很侧重于刊发文艺作品,而这些作品也饱着民族民主革命的思想内容,并尽寓于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中。例如在《本报告》中关于“小说”类注云:“或译,或著,或用章回,或用词曲,赏心悦目,令阅者,不忍释手。”其实,不仅小说如此,其他方面都是朝上述方向努的。小说有三:《俄皇宫中之人鬼》、《陆治斯南极探险记》及《鱼丽冒险记》,者转载自《新小说》,二者转载自《浙江》,者似系本社成员创作,惜未完。以上诸篇儿童文学的特点均不显著,较为活泼可观的倒是另一种裁——“笑话”,大都取材现社会,抉其一人一事,予以铺张扬厉,颇能切中时弊,牵欢楬橥报尾有《某公子》、《打奉畸》、《老学究训蒙童》、《梦见周公》、《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》、《粪将安》、《好诗》、《吃饭者》、《老鼠屎》等,于嬉笑怒骂之中鞭笞腐恶,如《某公子》篇讽一“八股专家”,自诩学识渊博,而不识《东洋文明史》为何物,竟破读为“东洋文,明史”。这篇“笑话”实际上是抨击清政府以八股取士的制度,其创作意图是相当大胆的。又如《好诗》篇则更不客气地点了清廷大员王郁庄太守的名,生地记述了当王在任三江学务总提调时擅作威福,勒令学生见之必须叩头打拱,称大人,否则开除;而却有学生敢于蔑视他,就是要老虎股,不仅当面揶揄这个不学无术的官僚,而且作诗剥了他假充斯文的丑

传统的文学样式如旧诗词之类,也被《童子世界》藉以宣传革命思想,例如《招篇》(刊第三十号,1903 年5 月14 出版)仿鹿剔笔走龙蛇地写

……呜呼,丧千年,国亡百世,行尸累累,鬼脉奄奄。人有恒言,否极泰来,果如是矣,胡不归。爰作招之歌曰:一去而千载兮,如黄鹤之高翔;嗟同胞之垂毙兮,俨傀儡之场;民贼肆其殄兮,仍尊之为帝王;精神从此耗尽兮,一措念而神伤;世界沉沉而济济兮,唏太虚之苍茫。归来兮,归来兮,为吾祖国吾民族放一线之耿光。

作者本着“广输文明,荫养国”的宗旨,热切地召唤中华民族优良传统、战斗精神的再现与高扬,励新生一代为“或兴祖国,或挽亡灭,或救倒悬”而立志,为夺取与实现“民主”而奋斗。

又如《帝王家》更明

山河公共器,羡废子传贤陶唐妙理。禹汤错算计,把国民公产,儿孙私据,千祀万禩,淘多少枭雄闲气,到如今故纸纷纷,何限秦头汉尾。

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声讨,在这阕词中表现得十分犀利有,其中彰明“山河公共器”是对封建皇权“家天下”的否定。类此被封建统治者视为“大逆不”之言,在该报的作品中比比皆是,如同样议论:“国者公共之器,非一人所得私者”(第二十一号:《读曹君梁厦致同里李某书》),甚至更明揭示:“中国之土地数千年来民贼据以为私产者也”,导曰:“然则今之患在于不能使同胞咸知国即为我之国耳,苟知以国为祖国矣,要知我辈他不竞树‘祈战’之旗帜于黄河扬子江之南北耶。得善果,先造善因,造此善因之责任,又将谁属耶,望太虚兮苍苍,盼神州兮茫茫,吾于此不得不有望乎吾之童子。”(第二十三号:《论中国民族无尚武精神之原因》)还有则翘首企望儿童肩负起复兴国家民族的民主革命大业:“呜呼,吾童子,吾童子,速振精神,以复我祖业,还我公产,毋复沉沉在梦也;彼老大者,吾复何望焉。”(第二十七号:《论中国是谁之中国》)当时在国内,像这样顽强、执着、明了地宣传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报刊,能如《童子世界》者,也是并不多见的。

民间文艺的旧形式中贯注新内容,一时在晚清的革命派报刊中蔚为风气,歌谣与拟歌谣十分风行,《童子世界》在这方面也不例外。先刊载的歌谣诗有《十八省祖国歌》、《新编湘江郎》、《少年歌》等。试录《新编湘江郎》之末一节以窥一斑:

五更里报晓鸣,这一声,唤醒大家。大家醒醒,我们中国好似分呀分的瓜。大家,去抗他。众听了悲愤怀,路休认差,全国的土地忍听瘟呀瘟官

其他裁的选择与运用,也都示有裨于革命思想的传播。例如《箴言》(刊第四号,1903 年4 月9 出版)一栏,就披了以下一则:法兰西为欧洲文明之,其谚语皆有精神,录之以告吾国民知焉:

“自由如面包,不可一缺!”

这里所倡导的“自由”,当然是与当时受的“专制”相对而言,而当年的少年读者看了,必然会产生异常切的会。

又如“纪事”栏所刊之《游龙华寺记》(连载于第十二、十五、十六及十九诸号),迥异于一般的游记文字,其中常议地抒发反侵略反专制的言论,象其中一段写到:“有六千中国人尽被俄罗斯赶到黑龙江,如鸭子一般尽淹在黑龙江中,这桩事却是没有几年,你们大约没有忘记。”提醒国人不要易忘却沙皇俄国侵略者欠中国人民的一笔血债!

即使是“历史”、“地理”等知识栏目,也尽量借机晓以大义,例如在《印度灭亡史》(刊第四号,1903 年4 月9 出版)中告诫:“还有中国人民亦是如印度一样的,恐怕将做第二个印度了。噫!你们想一想,可怕不可怕!所以我把印度灭亡的缘故,讲给你们听听,你们警戒警戒。”将他民族沦亡的覆辙展示给国人,当然可以起到针砭警醒的功效。又如在《说地理不可不讲究的缘故》(刊第一、二号,1903 年4 月6、7 出版)中,在叙述了祖国版图辽阔、物产丰饶等情况之,就申述了中国乃中国人之中国,人民才是国家的主宰,“因为辈都放弃了主人的责任,所以主人的权利已经失完,现在要靠着我等童,去夺回这个主权来。”如此言简意赅的措词,读者定会始则心领神会,次则庸剔砾行。

此外,《童子世界》中的若“纪事”,均赋有文献意义,如第三十二号(1903 年6 月6 出版)上之“纪事”一则云:“四月二十八,中国育会开四月月会于张园之安垲第,会员到者约百余。午二时,鸣号开会。……

四时,议事毕,举行演说,吴君稚晖歌新编《上海码头》一曲,邹君丹论改革中国现时大。五时,鸣号散会。”邹丹即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叱咤风云的烈士邹容,当时他即寄居于国学社之内,又在学社所编印的刊物上留下他革命活的鸿爪,这当然是有纪念意义的事。又如在终刊号即第三十三号(1903 年6 月16 出版)的“记事”中有一则云:“北京大学堂学生结立秘密社,联络海内外同志,以谋革命。机事不密,为那拉氏所闻,立召洲某王于颐和园,令其查办。学生数人被执,慷慨自如,毫无卑屈之,是诚勇。”我想,这可能是有关我国学生运最早的记录之一,故录存之。

总之,《童子世界》作为中国第一份儿童报纸(而且是报),又曾作为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重要的舆论工之一,是不应该被湮没无闻或冷淡忘却的。它的编者、作者与读者,其中许多人在中国历史的程中发挥了作用,贡献了量,如今绝大多数成了古人,历史也不会易将他们忘却的。今天的儿童文学工作者,展示差不多八十年之的这份儿童报纸,看到那些年的编者、作者(有的本就是“童子”)在斧钺之仍毫不畏地顽强宣扬真理的境况,也许可以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!

1981年6月1

第五辑学苑识小

小引

明周宾所、清董丰垣、现代唐弢均曾以“识小”作书名,二者题为《识小编》,者题为《识小录》。辈学者所言“识小”,亦即汉张衡《东京赋》“鄙夫寡识”之谓,表现了一种可贵的谦逊。不佞学识菲薄,目,虽厕学苑经年,惟为学所囿,创获甚鲜,故是货真价实的“识小”,绝非故自谦抑。曩岁曾择取在学术文化史上有影响之作敷衍成书话,今择其尚可咀嚼者,录存一二,以飨同好。

第一部中国人自己写的文学史——黄人著《中国文学史》

在近代学术文化史上,一般均认为林传甲《中国文学史》是第一部中国人自己写的文学史,其实并非如此,它不过是据本汉学家儿岛献吉郎《中国文学概论》的编译本,算不得著述。故而不佞认为黄人所撰《中国文学史》,是第一部中国人自己写的文学史(顺说一句,外国人写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是英人翟理思Herbert Allen Giles, 1846—1935 所著)。

寒斋柘园所藏黄人著《中国文学史》厚达盈尺,系其于本世纪初在东吴大学执时所作讲义,由国学扶社于光绪三十二年(1906)印行,线装二十九册,共二千三百页,凡一百七十余万字。扉页印有“中国文学史东吴大学堂课本”字样。此书甚不经见,郑逸梅早年在忆念黄人时说:“他犹有一巨著《中国文学史》,凡二十九厚册,清季,东吴大学以铅字有光纸印行,用作材,坊肆未曾流行,故见者甚少。”如今当然更罕如麟凤了。

黄人是中国近代学术文化史上的畸人,其挚友吴梅,一位吝于称誉别人的戏曲家曾由衷地赞叹曰:“其为学也,无所不窥。凡经史,诗文,方技,音律,遁甲之属,辄能晓其大概。故其为文,笔立就,不屑屑于绳尺,而光焰万丈,目不可遏。”(吴梅:《书黄人〈血花飞传奇〉叙》)黄人原名振元,字慕韩,字西,别署有震元、蛮、蛮、梦庵、慕云、藤谷古泉等。江苏常熟人。清同治七年(1866)生,民国二年(1913)卒,年仅四十六岁。光绪庚子(1900),美国传士孙乐文(David Laurence Anderson,1850—1911)在苏州创办东吴大学,黄与章太炎同被聘为文学授,且于民族民主革命思想上同气相。清季革命文学团南社的早期社员,编号十三。

曾先主编晚清著名文学刊物《雁来》、《著林林》、《小说林》。著述甚丰,有《石陶黎烟室集》、《膏兰集》、《西词》、《西曲》等;著有小说《轰天雷》,译有小说《银山女王》、《哑旅行》、《大狱记》等;另有杂剧《勒帛》、《雁来》、《紫云回》三种,传奇《血花飞》一种;其他作品散见于《独立报》、《南社社刊》等。

(18 / 34)
胡从经书话

胡从经书话

作者:胡从经 类型:校园小说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